小米汽车,冲!

雷军此前就表示,截止今年3月,小米汽车研发团队已超2300人。冲刺量产小米汽车还差几步?按照雷军此前的说法,小米汽车量产时间为2024年上半年。当然,雷军和小米的焦急还有更现实的原因——李想和贾跃亭的友好互动之外,新能源车行业早已杀红了眼。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说,他把“二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汽车业务”上面,而且不仅专注于小米汽车本身,也花了不少时间来观察竞争对手。

小米汽车,冲!

作者:

距离原来的量产时间只剩一年左右,小米还在调整中。 6月2日,36氪报道,小米汽车多个管理岗位发生变动,原麦格纳中国副总裁黄振宇等汽车行业元老将肩负重任。

高管变动对小米汽车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 近两年,小米官方宣布从各大车企、供应链企业大量招揽人才。 雷军此前表示,截至今年3月,小米研发团队已超过2300人。 为了从无到有打造如此庞大的团队,小米投入了无数的资金和资源。

对于小米来说,现在已经进入到量产前的最后冲刺阶段,每一次调整都是为实现量产目标做准备。 但在正式冲刺之前,小米还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。

图片来自

小米官宣造车两年 高层调动已成家常便饭

从目前曝光的消息来看,小米本轮调整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部门和市场部。

其中,黄振宇将出任小米汽车供应链部总经理,向雷军汇报; 此前负责供应链部门的小米汽车副总裁李小双将分管市场部门,直接向雷军汇报; 市场部副总经理,向李小双汇报。 据悉,在麦格纳任职期间,黄振宇主导了多家车企的合作计划,在汽车供应链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。

传闻中的市场部新任负责人、长城沙龙和长城欧拉原CEO文飞并未加入。 在冲刺量产的关键时刻,雷军还是投给了小米老爷子。 回顾小米这两年的造车历程,管理层调整、人事变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角。

起步阶段,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抢人。 除了在内部聚集优秀人才外,还不断加大招聘力度,与传统车企和新造车企业展开竞争。

现阶段的人事变动也集中在算法、自动驾驶等研发领域。 市场部和供应链部的调整不是那么频繁。 2021年7月,雷军更是在个人微博发布招聘公告,紧急招聘500名自动驾驶精英。 与此同时,小米官方发布了数十个自动驾驶相关岗位,推高了行业平均薪资。

2021年10月,小米任命李小双为汽车事业部副总裁,统筹产品、供应链和市场工作。 李小双也成为了仅次于雷军的小米汽车真正的灵魂人物。此时距离小米官宣造车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。 李小双组建了一个300人左右的团队,帮助小米度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。

后期研发团队趋于稳定,造车计划推进到量产阶段。 供应链部门和市场部门取代研发部门成为此次调整的主角。 过去一年,小米努力平衡研发、供应链、市场等几个核心部门的发展速度,打造了一支由小米老兵和汽车行业老兵组成的“混搭团队”。

去年9月,原北汽机虎总裁余立国加入汽车事业部,负责综合管理、专项业务推进和人才培养等工作。 李小双常驻上海,专注于供应链工作。 几乎与此同时,小米聘请了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延担任营销总监,直接向雷军汇报。

不过,这套“混搭团队”也很难磨合。今年2月周延正式宣布离职后,小米汽车市场部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。 非汽车行业出身的李小双也缺乏人脉和经验,需要更多帮助。 如今市场部和供应链再次调整,小米无疑是想在量产前给自己加个双保险。

总而言之,以上所有调整都指向最终目标——量产。

小米汽车量产冲刺还有多远?

按照雷军此前的说法,小米汽车的量产时间将在2024年上半年。当小米汽车工厂于2021年正式落户北京亦庄时,小米官方公开了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。 一、二期工厂年总产量将达到30万只。 据媒体报道,一位知情人士爆料称,小米计划未来三年每年推出一款新车,三年总销量将超过90万辆。

过去一段时间,关于小米汽车的爆料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具体:

去年9月,小米首款工程车正式下线,网上流传了大量视频和截图; 今年2月,有知情人士称,小米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,雷军重申2024年量产目标; 到了今年5月,小米汽车的配置、造型、内饰也被博主曝光。 瞭望塔激光雷达、无框车门、封闭式格栅等设计格外吸睛……
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2月,小米汽车对泄露设计文件的行为进行内部处罚,涉事合作伙伴需支付100万元经济赔偿。 小米还责令下游供应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。 小米的态度表明,网上流传的信息不乏真实性,也证明小米的汽车离量产线越来越近了。

在价值研究院(ID:)看来,从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售后的核心环节来看,小米最大的变数依然是研发。

毕竟工厂的建设进度和供应链网络的完善是肉眼可见的。 小米独创的手机和AIoT销售体系和渠道,也能减轻市场部的压力。 公开资料显示,小米智造基金、长江产业基金和顺为资本投资了数十家汽车供应链企业,涉及芯片、自动驾驶解决方案、动力电池、车载音响系统等领域。 此外,小米还与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龙头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。

只是在研发过程中,小米一直默默无闻,充满各种变数。 最新财报显示,小米一季度研发总投入41亿元,其中包括智能电动车业务在内的创新业务研发费用11亿元,与国内相比并不高同行。

以盈利状况最好的理想公司为例,一季度研发投入18.5亿元,同比增长34.8%; 还在亏损的小鹏不惜烧钱。 一季度研发支出13亿元,占营收比重达32.26%,创近五个季度新高。 入局晚,研发投入不如对手。 难免让人为小米捏一把汗。

不过,根据雷军的最新说法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小米研发团队规模超过2300人,较去年底增长近30%。 财报披露的另一组数据显示,小米已申请汽车专利400多项。 经过近两年的攻坚战,外界无需过多担心小米的基础技术。 在动力系统和续航里程上可能比不上同级,但至少能达到平均水平。

小米现在需要思考的是,自己的差异化和独特性在哪里,在技术上有什么优势。 小米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来者,需要一个标签来强化大众记忆,明确自己的定位,精准辐射核心用户,比如小鹏一直在强化的智能驾驶标签。

小米也在深耕自动驾驶技术,但能否拿下“微小利”,还是个未知数。 但无论如何,小米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,才能在车企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存在。

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正在升温。 雷军能否取得胜利?

在小米冲刺量产的同时,另一位造车界的顶尖高手贾跃亭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里程碑时刻。

5月底,法拉第未来( ,以下简称FF)宣布开始首期交付,并发布全新FF 91 2.0车型。 不久之后,FF 91 2.0未来联盟版的首任拥有者Rem D被外媒曝光,FF终于迎来了量产发货的历史性时刻。

首创“PPT造车”的贾跃亭已经成功突围,雷军当然很着急。 有意思的是,在FF宣布交付后,贾跃亭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进行了友好互动,后者更是为FF 91的超前设计理念点赞。在新车小圈子里——发力,贾跃亭如鱼得水,雷军自然想早点入局。

当然,雷军和小米的焦虑还有更现实的原因——除了李想和贾跃亭的友好互动外,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火爆。 今年一季度,特斯拉发起的价格战有多激烈就不用赘述了,交付量的卷入也从未停止过。 FF虽然短时间内很难达到,但还是让赛道更加拥挤。

日前公布的5月交付数据显示,不少车企的增速已经见顶。 其中,造车新势力冠军理想单月交付量41012辆,环比增速降至个位数,但同比增速达到高达146%。 环比增速也大幅放缓,出现了蔚来同比环比双降的负面例子。

事实上,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关于新能源汽车进入“红海”模式的讨论不断涌现,各大车企的焦虑情绪也随之飙升。

单从产销数据来看,这一说法依然站不住脚:今年一季度,国内汽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4.3%和6.7%,但新能源乘用车却增长了27.7%。 % 和 26.2%。 . 不过,如果结合新能源车企的经营状况,尤其是威马、天际汽车等新造车企业停产甚至倒闭的传闻,外界还是可以充分感知到,行业的竞争环境是恶化。

目前,新能源汽车行业已基本告别政策红利,需求完全取决于市场本身。 各大领先车企都在加紧开发新车型,消费者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严苛。 对于尚未参战的小米来说,越早离场,就越有希望收获胜利果实; 量产拖得越久,对新人越不利。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分析指出,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以“动荡”为主。 考虑到去年的高基数,要保持较大幅度的同比增长难度很大。 但下半年市场将重回正轨,后续增长仍可期。 价值研究院(ID:)认为,车企确实面临着生存的考验,但每个行业都会出现优胜劣汰,有实力的车企依然会全力冲刺。

全民造车的狂热阶段已经过去,小米敢在这个时候结束无疑是有魄力的。 市场走势不是小米能左右的。 小米能做的就是加快速度,赶上最后的风口。

写在最后

今年3月,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回应了对汽车业务的种种质疑,并以“进展超预期”表达了信心。 用雷军自己的话说,他“把一半时间都花在了汽车业务上”,不仅关注小米本身,还花了大量时间观察竞争对手。

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期间,雷军低调亮相,参观了小鹏、吉氪、蔚来等友商的展位。 面对雷军的到访,这些车企高管都非常欢迎,小鹏甚至在官方微博上进行了宣传。

对于这些车企来说,雷军自有流量,他的到来无疑会增加其展位和产品的人气。 但这种友好的气氛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。 在小米汽车冲刺量产,即将进入市场征战之际,小鹏、蔚来、极客更需要提高警惕,应对一个未知的对手。

雷军也是如此,参观小鹏和蔚来的展台,除了学习参观,难免也有测试的目的。 在血雨腥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被追逐过的利益。


上一篇: 该让大伟哥教陈睿做游戏了
下一篇: 车圈高层余震不断!5位CEO被换 12名高管待业中

为您推荐

发表评论